in-top-alt:auto;mso-margin-bottom-alt:auto;mso-char-indent-count:2.0;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大店缩小,也是近些年很多大型店品牌正在探索的方向,即当前行业流行的mini业态。但是小店这种业态,其实更适合大城市的小社区。即顺应大城市社区生活在家庭日常购买(而非大宗或计划购买)方面,搭建社区级的一站式功能。满足在生鲜、食品、快消、个人日常等高频需求,单品深度,极简获取的购买体验。而且这种小店在大城市体现的购买便利,也不能直接复制到县城。县城的购买便利,是能深入到社区级的实体店。
自然,适合大城市的小业态,其实并不适合县城市场。选品方面,县城市场的小店并不能直接变成大店模式的品类精选店。小店失去了大店原有的一站式购物与供应链议价能力,以及综合品类的场景价值,反而彻底失去了县城的生存条件。还有就是面对当地零售企业,这些外来的知名零售品牌,很多方面的竞争力是下降的。既不能在本地特色商品建立起供应链能力,也不能像本地企业那样在管理成本上更节约(大品牌至少会多出类似区域经理的管理岗位),更不能像本地企业那样获得一些地方营商环境的便利优待。
第二,门店商场化。
下沉市场的零售价值,其实需要在品类的丰富性,一站式购物能力的覆盖广泛性方面,打造的比大城市的大卖场更强。简单的说,知名品牌连锁去县城市场,只能是大卖场+百货商场+购物中心的一体式“怪物”,反而有机会,才会当地消费者产生县城并不能提供的超级一站式价值。这种价值,翻译大大白话来说,就是促使当地消费者愿意跑更远的路,花更多的时间来进店,彻底打破大卖场或超市,在大城市才讲究的三公里半径局限。这意味着,永辉超市要提供给他们的,不能只是延续大城市以生鲜为主要品类的生活型超市,而更像一个具有综合生活中心功能的县城综合购买集散中心。
而且这种更一站式的功能,原有的超市自营部分还是要精简,突出品类更综合但是单品不能太多(维持超市部门的坪效水平)。然后,扩大门店招商部分的商业街功能。永辉确实在下沉市场的门店方面,加大对商业街部分的比重和本地生活的组合效率。即将卖场物业与超市本身面积相似或更大的区域,租给本地生活商户。超市毕竟是零售业态,不是百货业态。超市的商业街价值,不能是「零售+百货」,而是「零售+本地生活」。最多,带上一些百货品类和品牌。这与万象城、大悦城等这些标准大城市购物中心的品牌招商,有着本质的区别。永辉超市商业街需要的,其实是平价的服饰店、首饰店、餐饮店、以及烘培、理发、眼镜、医药等本地服务型小业态。如果将大城市的百货商场、购物
中心比作天猫/京东;那么实体零售门店的商业街更像大众点评。或者类似永辉广场的升级版。
第一,单纯的本地生活商业街功能,大城市的大卖场早就有了,价值并不大。永辉需要就县城市场的特性,升级并融入更多更优质的本地生活服务,以及适度的百货优质品牌。
第二,县城市场的大型购物商场,其实一直也都有「超市+本地生活+商场」的一体化设置。但是限于本地商业地产或商管的能力,这些县城的一体化商场,购物体验价值普遍很低,超市和本地生活及商场,彼此之间也没有价值联动的能力。永辉需要的是,自己接管过来,强管控的设计一套三者彼此融合,定位更优质的一体化业态。
第三,总部管理半径和当地门店决策权,哪些总部要继续标准化强控,哪些需要授权当地门店自主决策,需要永辉通盘规划,不断调整磨合。目前来看,永辉需要在供应链、门店营运、人员管理方面继续强管控。门店则在日常营销、顾客关系、特色本地商品采购、门店招商方面,得到更多自主灵活的权限。
02 永辉的下沉拓展挑战
进入下沉市场,也没那么容易。这个拓展过程的挑战,永辉至少要面对几个落地难关,以及当地零售供给的竞争。目前风口浪尖上的一种说法是,社区团购正在抢夺永辉等传统零售的生意。毕竟其目标人群、主营品类、服务体验都基本一致。尤其关键的是,社区团购偏偏被誉为很能解决下沉市场的日常购买需求。但事实上,社区团购与中大型超市,做的完全是两门生意。而且社区团购主打的是社区级别的购物需求,而永辉超市在下沉市场打的是城市级别的购物需求。从场景来区分,社区团购面对的是下单门槛简单,需求较为固定的日常购物需求。而永辉超市在下沉市场提供远不止这些,包含有计划的、在“逛”这个行为中,产生顺带购买举动的一站式购物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