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消费心理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因为接触不到实体商品,消费者的不安全感、不确定性会增加。网络消费选择更多,相应也会导致消费者的焦虑感。”中山大学心理学系邹智敏博士认为,因交易渠道更为便捷,冲动消费也更易发生,“剁手党”也越来越多。
此外,消费者出于不安全感,在网购前会有更多的维权准备,因此网络维权比传统维权的案例更多些。
报告分析得出,从2014年新《消法》实施,到去年《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施行,再到《网络购买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指引》,网络时代的消费者权益得到了进一步保障。首先,消费者的更多权益得到保护,如新《消法》和《网购购买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指引》赋予了消费者在网购中的“反悔权”和三倍欺诈赔偿。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也有明确规定不得泄露。
其次,消费者的消费维权得到支持,如新《消法》规定了消费者在消费维权过程中由经营者承担有关瑕疵的举证责任;对于群体性消费欺诈事件,消费者还可以请求消协提起公益诉讼。
网络维权仍大多通过熟悉渠道
网购时代,消费维权面临着新困境。因网上交易和异地交易,消费者常遇到质量不合格、品牌仿冒、快递不及时、坏损不退货、欺诈、售后服务空白等侵权现象。其中,八成消费者认为网购最容易出现“质量难以辨别,与实物明显不符”的问题,而这与网络的虚拟性密不可分,导致网购缺乏直接性体验。
而面临网购消费侵权,尽管消费者具备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但对何时维权、如何维权的认知、熟悉度存在匮乏。因为政府监管服务与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往往只通过已有或熟识的维权方式获取帮助,但对现有的网络维权手段的知晓度低、使用率低、有效度低,从而呈现普及度弱的局面。
报告数据显示,八成以上的消费者遭遇网络消费问题后,会按现实生活中的消费习惯,直接寻找网络卖家进行协商,此外予以差评和向购物客服投诉也为常见手段。而对12315投诉、社会化媒体曝光等中介手段的依赖程度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