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国最大的城市,中国最大的商业、金融中心,是全国消费的前沿,也是全国酒消费的一个大市场,抢滩上海市场,是每一个品牌酒的梦想。上海市场对于白、啤、葡、黄四大酒种来说,可谓“同一个战场,不一样的表现”。
一、概述
近年来的上海市场,黄酒的销量以5%的速度增长,啤酒是两位数增长,葡萄酒是20%的增长,葡萄酒的增速最快,其中只有白酒的销量在下降。 据上海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的统计数字显示,上海饮料酒2010年总销量160多万千升,其中啤酒销量115万千升,黄酒销量25万千升,葡萄酒销量16万千升,白酒销量4万千升左右。
白酒在上海的消费量在下降,上海是发达城市,所以中低档白酒在上海的消费量下降很明显。啤酒由于竞争太激烈,销售价格上不去,利润基本不太好,上海本地的啤酒企业还出现产能过剩问题。葡萄酒竞争越来越激烈,主要体现在国产品牌和进口品牌的竞争,进口酒在上海市场的投入越来越强,逐步挤占国产品牌在上海的市场份额,预计未来几年还会进一步扩大,国产葡萄酒品牌应当更加重视上海市场这块“蛋糕”。黄酒的发展是稳中有升,属于健康发展的状态。
二、黄酒:本地品牌大战外地品牌
历史上,上海滩是黄酒的根据地,老上海人喝老酒,曾经是老上海一大传统民俗。自从成为一个对世界开放的港口城市后,上海人的结构发生变化,消费习惯也随之变化,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变化更加明显,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消费群体,也产生了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上海有一部分老上海人,被称为“土著居民”,再加上中年以上的群体,他们钟情于黄酒,是黄酒消费的主体;上海还有一部分洋人、高级白领、海归派,他们是葡萄酒和洋酒的消费主体;而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外来务工者,主要消费的是白酒;上海属南方城市,夏季时间比较长,冬天相比北方也不很冷,再加上啤酒的低度化,使得啤酒成为了上海市场消费量最大的一个酒种。单就黄酒来说,上海在全国的城市中,是人均消费黄酒量比较大的城市,2010年黄酒的上海市场销售利润占到全国的40%,一直以来是全国的黄酒企业的必争之地。
大约在2005年以前,上海市场占优势的还是外地黄酒品牌,尤其是绍兴黄酒,那时的上海地产黄酒还在蓄势待发,酝酿着一场“收复失地”的革命。
从品牌结构上来看,上海当地的黄酒处于第一集团,绍兴黄酒处于第二集团,其他区域性黄酒处于第三集团,主要是江苏的黄酒军团。 近年来,在上海市场上,“石库门”上海老酒和“和酒”占据着中高端黄酒市场的半壁江山,也成为地产品牌中的两大强势品牌,而同样是光明食品旗下的“金色年华”成为市场新宠,将黄酒推上了餐饮化、商务化、礼品化消费的发展新台阶。
目前,本地品牌在上海占据了四分之三的市场份额,其中的石库门、和酒、金色年华势头强劲,所代表的海派势力一直在努力振兴本地品牌,励精图治,贴近市场前沿,不论是酿酒配方、产品包装还是市场营销,都紧跟时代脚步,彰显出了惊人的创新意识。海派黄酒如旭日东升,市场节节高升,如今的上海黄酒市场,大致可以说是“本地品牌”的天下了。
作为外地品牌,曾经是叱咤风云上海滩的王者,面对本地品牌的群雄并起,他们岂能轻易言败?于是外地品牌向本地品牌发起的反攻,成为了现今黄酒行业的一场“好戏”、“大戏”和“重头戏”。
2005年,会稽山与上海佳惠公司合资成立了上海佳惠实业公司,随后,会稽山又以1.5亿元控股嘉善黄酒;2006年,会稽山根据上海的地域文化和上海人的消费口味,有针对性地推出了“尚•海派”,贴近更为广大的上海消费群体,突出养身概念,创导健康饮酒。 对于会稽山在上海市场的举动,上海黄酒学会会长毛照显曾这样评价说:“我了解会稽山,她的前身云集酒厂的酒曾经在上海很有名气,这几年,会稽山不断推出新品,从水香国色到尚•海派,产品很受市场欢迎,会稽山高恣态、大手笔进军上海,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有竞争才会有发展,有创新才有生命力!”
在全国市场占据老大宝座的古越龙山,也把上海市场当成了重点来抓。公司把与黄酒关联不大的副营产品整合了出去,以表集中所有精力专心夺回上海市场的决心:专心做黄酒,把黄酒做大做强;下大力气改变目前在上海市场的失守之势,公司为自身量身打造了一套上海行销方案,从降低度数改善口感、瓶型设计到改进产品特性与产品命名策略,既继承了古越龙山的品牌资产,又为其品牌注入了更多的上海元素,更重要的是,古越龙山针对海派黄酒的“劣势”,特别推出了东方原酿系列,“原生原酿”已经成为古越龙山攻抢上海市场的撒手锏。
上海目前的黄酒竞争主战场是在餐饮,商超处于次要地位,餐饮终端价格持续走高,商超价格往平价方向发展,价格提升不明显。
不论是上海黄酒还是绍兴黄酒,都面临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对消费群的培育!数百万外来务工人员中有相当比例者也是黄酒消费者,他们现已占据上海整个黄酒市场消费量的18%。还有为数不少来沪旅游观光的中外游客,对中国的这一乡土酒十分青睐,也可以充分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文化做深做透,如把几种中国的传统文化物品集合在一起,做成精致的小礼盒等。
三、白酒:市场平稳,向高端集中
白、啤、葡、黄四个酒种里,白酒在上海的市场消费量最小,并且近年来呈下降趋势。是何因素制约了上海的白酒消费呢?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地域化程度是影响上海白酒消费的重要因素。上海人的人群结构、经济条件、文化教育程度、消费习惯与喜好等等构成了上海独特的地域化程度。
上海白酒消费市场竞争是激烈的,茅台、五粮夜占据着高端市场,国窖•1573和水井坊正在奋力“抢滩”,中端市场被其它酒种的中端产品挤占得越来越缩小,低档白酒的降势更为明显,在超市或者便利店中,可供选择的低档白酒并不多,只有双沟、绵竹大曲、沱牌、二锅头等少数几个品牌。
调查认为:上海市场高档白酒在未来将进一步集中,一些品牌在发现上海市场各种壁垒后,肯定会自动撤退,而且随着上海洋酒消费热潮的兴起,上海的高端白酒的市场压力也会不断加大。
也有经销商认为,随着国窖•1573和水井坊对上海市场投入的加大,超高端白酒在上海一定有自己的空间,届时也很有可能压缩五粮液的市场空间。但是在上海,始终是成熟的品牌才有可能挤入主流。
在上海,由于许多上海人的品牌忠诚度高,所以价位高的酒拥有固定的消费人群,不需要太多的促销支持就能取得良好的销售状况;而中等价格白酒的业绩主要来源于节庆送礼,促销方式要多样化(买A送A或B、购满金额返利、卖场内主题陈列、消费者互动等)。若将上海白酒的价格进行细分,可以概括为20元以下、20—100元、100—300元、300元以上四个价格带,其中又以20—100元为各品牌销售比较集中的价格带,而10元以下的低端价格商品又占20元以下价格白酒销量的80%以上。
四、啤酒:领导消费潮流
啤酒是上海人均消费量最大的酒种。
目前,上海啤酒市场以三得利、青岛、力波为主力,百威也占据着一定的优势地位。
如今的上海啤酒市场就是一个缩小型的国际啤酒竞争市场,几乎所有的知名啤酒品牌都云集上海:首先,国内排名靠前的几大啤酒企业,如青岛、燕京、华润雪花、金星、重啤,先后来到上海安营扎寨;其次,百威、喜力、嘉士伯、英博等国际啤酒巨头也纷纷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
在众啤酒势力密集的“炮火”声中,三得利一直稳坐上海啤酒市场第一强势品牌的交椅。据有关数据显示,啤酒产品除了青岛啤酒生产之外,其他都是国际啤酒巨头控股生产,由于产品质量、安全、可靠,口味适合上海海派消费习惯,市场的投入实力和营销手段的多样性,刺激了啤酒消费,驱动了啤酒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
五、葡萄酒:消费快速增长
随着上海消费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中高档干红是上海葡萄酒市场的俏货。据调查,在市场畅销的华夏长城系列葡萄酒中,华夏长城94圆筒干红、华夏长城92木盒干红和华夏葡园A区干红的销售量,就占了总销量的50%以上,这些瓶酒的零售价在180元至700元之间。中高档干红日旺一日的走势,使不少酒商不顾自家的厂情厂况,争相效仿推出了木盒装、筒装的中高档干红,以期抢占市场份额。
目前的上海葡萄酒市场主要是本土品牌长城、张裕、王朝三分天下,这3家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已高达52.1%。进口葡萄酒品牌也占据着一部分市场份额,并呈上升趋势。从进口品牌来看,目前,有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葡萄酒产品已经进入到上海市场。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西班牙、德国、美国、阿根廷、智利等新旧世界的葡萄酒在上海的各大卖场、超市、酒店以及夜场终端都能看到。据不完全统计,上海葡萄酒市场现有品牌200多种,洋品牌160多种。
在时逢传统的元旦、春节两节,以及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之际,葡萄酒成了沪上酒类消费的主流。同时,消费者对葡萄酒的认可度也日益提高,并且和黄酒的饮用年龄年轻化的趋势相反,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开始接收葡萄酒。
上海市场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关注葡萄酒,上海家乐福被誉为是沪上洋品较为集中的商超之一,不少外国人士及国内消费者前去选购,价位也从50元到数百元不等。据调查,不少国际上知名品牌的葡萄酒由于其高端性往往是以小众消费为主。
上海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金樽奖项目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