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拐弯处,分布着山西的运城、临汾,陕西的渭南,河南的三门峡四个市。这片5.7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承东启西,沟通南北,处在中国的地理中心区域,被称做“黄河金三角”。
三省四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秦晋之好”等故事就发生在这片土地。这里也是我国唯一一个跨省区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2013年末总人口1721万,地区生产总值4917亿元。这一地区地处中西部结合带和欧亚大陆桥重要地段,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要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多年来,四市在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带动下,一直致力于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携手合作,互利共赢。据中国政府网4月14日发布消息,国务院正式批复《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为探索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新路径开辟了新的篇章。
区域协调机制缺失,不利于优势发挥
三省四市资源丰富,属于资源型城市,但经过数十年开采,目前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境地,被国家确立为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着发展瓶颈。同时,由于同属革命老区,远离中心城市,均为欠发达地区,这个地区开展区域合作,问题会更多,难度会更大,因此更需要国家根据地区特点出台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政策。
而且四市主体功能相近,但由于分属不同省份,在总体功能定位上不统一,同区不同政策,这种体制机制的壁垒必然会出现区域发展的“洼地”,特别是受行政区划限制,缺乏成熟的合作机制,深度合作面临诸多障碍。
“举个简单例子,比如黄河水利资源利用,由于四市分属三省,缺乏统一规划,目前金三角地区黄河水利资源利用效率一直难以提高。” 争取建设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办公室主任陆世生表示,行政区划的限制导致区域协调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难以形成,尤其是成本共摊机制、利益分配机制、资源配置机制、金融合作机制等难以建立。“长此以往,区域协调机制缺失,既不利于黄河金三角地区优势的发挥,也不利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崛起乃至东部地区的发展。”
地域相连、人缘相亲,合作才能谋大业
黄河金三角的运城、临汾、渭南、三门峡,分属三个省,但大都远离各自的省会城市,与山水相连的近邻,反倒有着扯不断的联系。遇到电不足、煤不够的紧急情况,都是就近互相帮忙。很多运城孩子在三门峡上学,很多渭南人爱跑到运城吃面,不少三门峡小伙娶的是临汾的媳妇儿。四个城市的领导也是常来常往,对区域合作、抱团发展这件事,他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高度认同。
回顾历史,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地域相连、经济相融、文化相近、人缘相亲,其合作发展其实一直存在并且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1986年成立“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2008年启动申报“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2009年列入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12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直到现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被国务院正式批复。
黄河金三角将迎来一个发展的春天
运城市市长王清宪认为,跨省级行政区域合作、处于中部与西部结合部、远离中心城市、欠发达地区合作这四个特点让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的区域合作探索对于全国具有重要意义,《批复》中出现最多的字眼就是“合作”、“共享”和“共建”。
“现在,黄河金三角地区将迎来一个发展的春天。”运城市委书记王茂设指出,《批复》使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发展上升到国家层面,使黄河金三角地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发展,努力打造中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欠发达地区实现一体化发展、跨越式发展的示范区。
渭南市发改委负责人说:“渭南将围绕‘大通道、大物流、大旅游、大商务’的思路,积极参与区域协作发展,利用好黄河金三角投资交流大会等平台,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打造内陆开放开发新高地。”
三门峡市区域协作办相关负责人认为,作为全国唯一一个跨行政区划的承接产业转移试验区,黄河金三角地区因其良好的区位优势向东可借中部崛起的“东风”,向西可乘西部大开发的“快车”。《规划》的批复有利于整合资源要素、发挥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分工和城镇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为解决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发展难题,国务院《批复》要求,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落实工作责任,完善合作机制,合力解决区域合作中的重大问题。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切实加强工作指导,在专项规划编制、项目安排、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协助解决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