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三季度宏观经济专题研讨会在沪举办
来源:中新网上海
以“宏观视角下的房地产市场再定位”为主题的2025年三季度宏观经济专题研讨会12日在上海财经大学举行。论坛上发布的《2025年三季度宏观经济专题报告》显示,房地产市场的问题是宏观经济的体现。在时间线上,收入不确定性的增加是房地产市场问题的触发点,收入不确定性会引发家庭预防性储蓄动机,叠加住房资产流动性差的属性,促使家庭资产负债表调整,导致房价下跌,消费下滑,债务降低以及储蓄升高的宏观需求侧现象。
报告指出,青少年降低的劳动参与率,中年人的失业风险,以及流动人口的回流都会对房地产市场造成压力。在房价开始下跌后,住房的安全资产属性减弱,“房价永远涨”的信念被打破,会进一步导致需求不足,房价下跌,财富效应减弱,预期下降的恶性循环。房地产市场问题还会向其他部门传播,影响其他几张资产负债表:在企业层面,房企流动性持续收紧;在金融系统层面,房地产贷款行业贷款不良率增加;在地方政府层面,城投债用于借新还旧或偿还有息债务的募资占比持续上升。最后,在政策层面,要明确到底是希望家庭扩表还是缩表,警惕落入“促消费-稳房价-降债务”的不可能三角。从房地产市场外部破局是重点,优化宏观经济环境,提高家庭收入稳定性,家庭才会有信心去消费,宏观经济才能变得顺畅。
出席研讨会的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靳玉英教授指出,在建设鲜明财经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中,践行“经济匡时”使命、服务国家经济发展重大现实问题,是每位上财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聚焦研讨会主题,她指出,过去20年房地产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随着经济发展阶段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传统的“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不仅是行业周期性波动的体现,更是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中必须应对和解决的系统性课题。在此背景下,房地产“再定位”的核心在于重新认识其在新时代经济格局中的功能与角色。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突破67%,房地产正由“经济支柱”转向“民生基石”与“创新载体”的双重定位。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将通过推进高品质住房建设、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性住房供给,切实缓解新市民、青年群体住房困难,并推动房地产成为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的空间载体。为实现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她提出,短期应着力扩大融资支持,助力房地产企业化解债务风险;中长期则应加快推出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新型城镇化、城市更新等重点领域,为房地产的平稳转型注入新动力。
主旨演讲环节,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院长盛松成作题为《我国房地产市场运行与发展趋势》的主旨演讲。他表示,我国需要逐渐摆脱对房地产的依赖,因为当前新的发展阶段已不可能再通过房地产大幅拉动经济增长。他强调,推动资源从房地产市场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展望市场走势,我国房地产市场有望一两年内止跌回稳。关于未来发展方向,他强调要稳销售、稳预期、稳房价,系统提出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四大路径:加快完善保障住房体系,解决城市低收入人群以及新市民、青年住房困难等问题;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依托城市更新,盘活存量市场;鼓励人口返乡创业,释放三四线城市房地产潜力。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陆铭作题为《房地产业的盼头》的主旨演讲。他指出,我国房地产市场仍有增量空间,但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分化:人口持续流入的都市圈需求依然旺盛,人口流出地区则面临收缩压力。然而,在一些大城市内部,严重的“职住分离”与土地利用结构失衡问题依然突出。在住房保障方面,他呼吁发展规范化的租房市场,推动“租购同权”,并将保障范围从“人才”延伸至广大普通劳动者。面向未来,他认为,房地产行业需把握服务化、绿色化、适老化等新需求,通过减少空间错配、推动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公共住房服务配套等路径,最终实现供需匹配与可持续发展。
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姚玲珍作题为《房地产业的另一半》的主旨演讲。她指出,当前房地产市场正经历深度调整期,办公楼市场面临多重压力,集中体现在大宗物业成交萎缩、挂牌单价下行、办公楼年化收益率降低、办公资产退出渠道受限、办公楼资产估值下行、抵押品风险上升等方面。为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她提出了多层次的“去化对策”:长期而言,应以经济趋稳向好为大背景,主动适应经济驱动模式转变,并运用大数据形成资产价值动态评估机制;短期而言,应严控新增供给,多措并举消化存量,并通过政策支持从需求端延伸至供给端来提振市场信心。同时,应完善老旧楼宇改造机制、健全租金监测与调控机制,着力拓展多元退出渠道以增强市场的投资韧性。
本次会议由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办,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经济学院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