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主动服务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协同创新中心即将落成!
来源:中新网上海
“十四五”规划收官在即,四季度成为普陀区决胜全年的关键阶段。在紧锣密鼓冲刺经济目标任务的同时,一项关乎区域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工程——沿沪宁协同创新中心,已基本完成施工,将于近期正式启用。这标志着普陀区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上,迈出了实体化、平台化的重要一步。
谋定“桥头堡”,打造实体化服务枢纽
沿沪宁协同创新中心的选址,蕴含着清晰的战略意图。其所在的信泰中心,处于G2、G42两条沪宁高速的入城口,是名副其实的“上海西大堂”和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桥头堡”。立足于此,普陀区正凭借独特的区位与交通优势,着力打造一个高效辐射、便捷服务沿线城市的实体平台。
沪宁协同创新中心被规划为集展示、服务、会客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载体。聚焦展示功能,沿沪宁协同创新中心将系统呈现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在协同创新、联合攻关方面的典型成果案例,并集中展示区域内重点实验室、科研机构与领军企业的核心资源与能力。在服务功能上,沿沪宁协同创新中心将聚焦人才、金融、政务、出海等板块,推动长三角人才数据互通、提供投融资对接与路演、实现更多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并为沿线企业出海提供咨询与支持。而其会客功能,旨在通过举办各类产业论坛、前沿研讨和项目路演,促进沿沪宁城市企业、科研机构和投资机构的对接合作,成为一个汇聚创新要素的“活力场”。
从“清单”到“平台”,构筑协同创新运作基石
沿沪宁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并非凭空而起,而是建立在普陀区前期扎实的对接工作基础之上。今年以来,涵盖资源、需求、合作的“三张清单”梳理工作在各城市间密集展开。这项工作已汇集沿线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资源311项,明确技术攻关、产业联动等需求298项,并梳理出跨区域合作事项196项。
为了让“三张清单”上的资源与需求高效流动起来,普陀区同步打造了“沿沪宁协同创新集市”在线平台。这个平台如同一个永不落幕的线上“技术市场”,致力于实现技术供需的精准匹配。同时,一支覆盖沿沪宁城市院所企业的技术经理人队伍也已组建,为科技成果从对接、转移到样品化、产品化、商业化提供全链条服务。
沿沪宁协同创新集市”小程序
这种线上平台与线下中心相结合、清单管理与专业服务相配套的模式,构成了沿沪宁协同创新中心的独特运作机制,让协同创新真正落地生根。
聚焦“收官”与“开局”,服务大局谋求新动能
沿沪宁协同创新中心的谋划与建设,是普陀区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承上启下之际的关键落子。它将作为普陀区服务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深化“引力场、智汇源、孵化器和服务中心”功能定位的核心物理空间和重要抓手。
以沿沪宁协同创新中心的谋划建设为基,普陀区将进一步整合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创新资源,推动技术、人才、资本、数据等要素在沪宁沿线更高效地配置与流动。随着沿沪宁协同创新中心的正式运营,沿沪宁协同创新带建设将拥有一个更强有力的支点,推动跨区域合作迈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构筑面向未来的新发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