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很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制造业基地。但是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强主要是由外资企业创造的,并不反映中国自己企业的竞争力;中国是世界“制造大国”,但算不上制造强国。中国企业竞争力与过去相比有所增强,但是在国际化竞争的环境中,中国企业日益依赖跨国公司的技术、管理、品牌和渠道,其相对跨国公司的竞争力可能还有所下降。中国要想崛起,就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己企业。培育这样的企业,就需要对影响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宏观环境因素和微观企业管理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一、 环境影响因素
影响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宏观环境因素主要有体制、市场和政策等因素。
(一) 体制因素
当前,经济体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司治理不完善,影响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改革开放后,中国一些企业建立了比较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了科学的决策体制和激励、约束机制,转换了经营机制,提高了竞争力。但是,中国大部分企业只是初步搭起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框架,离规范的要求还相当远。实际上许多国有企业的国有股比例过大,政企不分开,董事会不到位,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欠缺;同样在民营企业中,产权结构单一,家族式管理,也存在公司治理问题,难以适应规模化经营。公司治理不完善严重制约了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2.投融资体制改革滞后,导致了大量重复投资和无效投资
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投资比重主要来自于政府,政府预算投资与国有银行贷款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在50%以上,国有银行贷款的2/3以上又流向国有企业。由于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都存在产权界定不清晰、所有者缺位、权责不明确、管理层和员工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其结果是导致大量重复投资和无效投资,影响了资金的利用竞争力,不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3.市场秩序和竞争机制不规范,影响了企业的优化和竞争力的提高
规范、完善、公平的市场秩序和市场竞争机制是发挥市场经济体制有效作用的途径。当前,我国正处在转轨过程中,首先,出现了市场秩序混乱现象,例如,造假产业泛滥成灾,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社会信用紊乱,商业欺诈、逃废债务现象严重等。其次,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产业结构高度趋同,导致市场过度竞争。再次,垄断限制和破坏了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在我国现阶段,像邮政、电力、电信和铁路运输等都是由国家或地方政府直接投资举办的企业,往往表现为行业垄断,阻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4.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影响了企业运行竞争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政府管理体制有了一些改革。但是,总体上看,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缺乏法律规范,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政府活动随意性很大。目前,政府管理体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政府直接参与市场活动,承担着“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角色。二是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依靠行政审批制度来实现的,限制了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竞争。三是由于利益驱动,一些部门和地方又在法律之外创设审批,“寻租”现象比比皆是。由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滞后、职能转变不到位,制约了企业的竞争活力,影响了微观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影响了宏观管理竞争力的提高。例如,在产业政策方面,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产业政策没有形成互相配套、相互促进的分工协作关系,目标不一致,使产业布局无法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优化,难以形成合理分工,影响了企业运行的竞争力。
(二) 市场因素
1).过度竞争
在目前我国经济中,市场竞争秩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过度竞争,首先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重复建设上。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和利益机制的驱使,地方经济自成体系,重复生产、引进和建设问题突出,不能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区域生产体系,导致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据统计,我国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工业结构相似率高达93.5%,中部与西部地区相似率高达97.9%。20世纪90年代,将汽车工业列为支柱产业的有24个省、市,将机械、化工工业列为支柱产业的有16个省、市。由于各地区都把目光集中在某些类型的产业和产品上,从而造成省际产业结构的严重趋同。其次,我国产业的过度竞争表现为多数行业的集中度很低,产业运行竞争力低。根据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的数据,我国900多种工业品中,半数以上生产能力利用率60%以下,产业整体效益状况差,各个产业内企业的亏损面大。
我国产业为什么会形成过度竞争的格局呢?这是因为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我国产业进入壁垒低,企业盲目进入,而退出壁垒高,社会资源难以实现产业间的优化配置。产业的退出壁垒高的原因是①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和职能转变不到位,是产业退出失效最根本的原因。出于沉淀成本、职工安置费用、离退休工人的医疗、养老补贴等方面的考虑,政府部门总是尽量维持微利甚至亏损的企业,尽量阻止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破产。②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高负债率,也使企业难于退出。根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的数据,国有企业的负债率平均为65.8%,比外资企业高6.6个百分点,比股份制企业高10.7个百分点。其中,轻加工工业企业负债率高达73.7%,比重加工工业企业高11个百分点。中小型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71.6%,比大型企业高9.4个百分点。由于主要的债权人是银行,为避免发生支付危机和银行破产,银行也会阻挠亏损企业通过破产方式退出。③市场发育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商品市场不完善,存在地区分割和保护,还不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优胜劣汰;资本市场不发达,企业退出原有产业后,难以找到融资渠道,筹措不到足够的资本投资新产业;劳动力市场不完善,企业退出后,职工难以找到新的就业机会;产权市场不完善,企业难以进行产权转让或重组;证券市场不完善,还没有形成健全的退市机制等等。
2).垄断
垄断的实质是市场控制力的滥用,即指经济主体或其联合组织在特定的市场内具有控制某一种或几种产品或服务的产量价格和销售等方面的能力。垄断可以分为自然垄断、行政垄断和经济性垄断。
我国的垄断主要是行政垄断,像邮政、石油、电力、电信和铁路运输等都是由国家或地方政府直接投资举办的,政府既是这些行业的政策制定者和监督者,又是具体业务的实际经营者。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政府对垄断产业进行改革,并取得了积极效果。然而,应该看到,我国垄断产业的开放还远远不够,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垄断产业改革的步伐较慢,企业缺乏生机和活力,服务意识淡薄。②政企没有分开,管制机构不中立。③企业利用政府赋予的垄断特权,任意提高进入门槛排挤竞争者、降低服务水平、提高产品价格,等等。
垄断是市场经济的宿敌。一是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二是妨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三是扭曲价格信号,弱化价格的调节作用。总之,垄断破坏市场竞争机制,阻碍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
(三) 政策因素
1).国家创新体系不完善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为:
①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目前我国科技力量过多地集中在研究所,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而在发达国家几乎所有的大中型企业都有自己的研发机构,一些企业研究机构的装备水平甚至超过大学和政府的研究机构。在我国,根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看,大中型企业中有技术开发机构仅占39.8%,而且相当多的机构组织松散,缺乏稳定的经费,没有经常性的开发任务。
②科技体制改革有待深化。我国科研院所结构不合理,主要依赖政府支持,研发工作具有封闭性,面对市场、科技与经济如何结合的问题仍还没有解决;在宏观管理方面,政府各部门如何互相协调、政府的创新资源如何配置、政府如何引导和调控创新活动等问题也没有解决。
③高等院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有待加强。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尚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潜力,科研模式基本上是封闭式的,主要依靠政府的拨款,对市场和企业了解得少,因此要进一步探索高等院校开发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如何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的路子。
④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如何定位问题。从80年代开始的诸多科技计划到90年代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诸多举措,科技经济一体化问题开始有了突破口。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发挥作用有待进一步解决。
⑤创新资源配置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全民所有制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着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分配平均主义、人员结构不合理、多数缺乏竞争意识和竞争机制、资源利用竞争力低等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政府如何进一步改革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体制,加强宏观管理,以提高资源利用竞争力,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⑥中介机构的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近年来,我国推出了加强成果转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为解决科研生产相脱节的工程研究中心,为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服务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高科技企业服务的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机构,以及创建技术市场、建立高新技术园区等形式推动科技成果的市场化。但是,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中介机构如何面对市场和企业,如何更好地、更有效地发挥作用,还需要进一步解决。
⑦知识技术创新能力低。表现在:研究开发能力低,如我国核技术、医药化学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中90%是外国人,彩电、录像机生产的重要技术专利全部为外国控制,石化行业60%的发明专利为外国控制,外国到华申请航空航天方面的专利量高于国内申请量的30倍.
2).我国引进外资政策的缺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引进外资政策为我国利用外资,促进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中国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的引进外资政策也需要进行调整。目前我国引进外资政策存在以下缺陷:
①偏重优惠政策引资。过去几年,中国各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优惠政策基础上,又给予外商投资以各种税收优惠和土地优惠政策,导致外资企业在中国国内市场获得“超国民待遇”,对内外资企业的公平竞争非常不利。
②偏重追求数量。各地政府竞相追逐外商投资,导致外资流入过快,重数量,不重价值。许多外资投入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非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并不多,对提高自己企业的整体技术、管理水平及国际竞争力帮助不大。
③缺乏与其他政策综合协调。我国的引进外资政策与产业政策缺乏有效的协调和配套,哪些产业允许进入,哪些产业需要保护,都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措施。此外,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引进国外高新技术方面的各种政策缺乏相互配套。
3).我国对外投资的制度障碍
我国对外投资主要存在二方面的障碍:
①投资客体方面的障碍。目前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就是资金问题,特别在外汇管理上非常严格,具体规定中仍然有很多是限制对外投资的,对使用国内设备或无形资产的海外投资还比较鼓励,但涉及外汇支出时就谨慎。特别是我国在资本项目上还不是自由兑换的,这给要求进行海外投资的企业造成很大的困难。例如,国家外汇管理局1995年发布的《关于境外投资外汇管理的补充通知》中规定,用于境外投资的外汇必须是企业自有资金,即不能向银行贷款。有创汇的境内投资者以及没有创汇的境内投资者,其项目属于国家鼓励行业或属于国家鼓励的投资国家(地区),经外汇管理局批准后方可办理购汇审批手续。并且在审批上不到100万美元的,由地方外汇管理局批准,而超过100万美元的就要报国家外汇管理局,但100万美元的投资实在是什么都干不了。
②投资行为方面的障碍。当前,我国对海外企业不能从法律上规范企业的跨国投资行为,没有为其设定相应法律后果,这种立法状况使得我国企业的跨国投资行为无法可依。跨国投资不仅要产生国际经济法上的法律效果,也要产生国内经济法上的法律效果。国内有关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立法对避免盲目跨国投资,引导企业进行制度创新,促进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总之,国内企业要尽快成长为跨国公司,并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经营,仅靠企业的奋斗是不行的,还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尤其是在政策法规方面。
二、 企业影响因素
制约中国企业竞争力提高的企业影响因素有:
1.观念因素
中外企业最主要的差距在于观念和思维方式。美国CA公司董事长王嘉廉认为: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差距主要是思维定势和条条框框。他认为,不要躲在实验室里“一心赶超世界”,应该考虑现有技术能为企业和业务带来什么样的附加值,从而创造价值,在这种学习和应用基础上才有可能赶超世界的技术。王嘉廉的思维观念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而中国企业家的思维观念是以技术为导向的。
2.战略因素
中国企业不重视长远的战略管理,特别是企业集团战略和业务竞争战略。中国企业不研究应该进入哪些和退出哪些业务领域;也不清楚走多元化道路还是专业化道路;中国企业对市场、竞争对手缺乏了解,无法制定切实有效的长远战略。中国企业要提高战略管理水平至少需要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条件:基于企业竞争力的战略规划;领导力、团队与沟通管理;基于战略实施的绩效管理;品牌与营销;业务流程与公司管理控制;企业文化。
3.制度因素
技术、资金和人才有时可以利用“后发优势”跨越,但制度是不能跨越的。中国多数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低下,竞争能力不强,很大程度上就是经营机制的问题。因此,中国企业的当务之急是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经营管理机制,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和企业内外部资源有效整合,由粗放式经营真正转变为集约经营。目前尽管中国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但由于产权改革滞后,企业还没有完全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行政干预过多,机制僵化,竞争力低下,国有企业同跨国公司的差距在短期内难以快速弥合。私营经济的产权运行外部环境受到种种限制,资本积累缓慢,规模和实力不能迅速提高,在短期内也难以担当起追赶跨国公司的重任。
4.技术因素
我国工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与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相比,仍然比较落后,机械、电子、石化和汽车四大支柱工业的技术水平比工业发达国家要落后10多年,技术创新和消化吸收能力比较薄弱,新技术和先进设备主要依靠引进。如小轿车在引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但新车型的开发能力至今还很薄弱。又如,我国石化工业投产的20套大化肥装置中,仅有1套由国内生产,投产的13套乙烯装置全部是进口产品,到目前为止国内尚不具备自行设计大型成套乙烯装置的能力。我国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其主要原因是企业的研发能力薄弱,企业还未成为研发的主体。全球500强企业通过其巨额的研发投入,支撑了巨额的销售收入,拥有世界90%的生产技术和75%的技术贸易。此外我国的科技与经济体制两张皮的问题至今尚未根本解决,大量的科研机构独立于企业之外,研发活动主要集中在研究院所,这种体制造成科研成果与市场脱节,研究者较少考虑成果的应用,而企业又不知道成果在那里。同时,我国技术开发的投入也很少,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费用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1.4%,远低于美国5~6%的水平。我国企业要提高竞争力,必须正视技术水平的差距,尽快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进步机制,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
5.规模因素
目前我国企业的规模结构总体上表现为大企业不大,小企业过多,而全球500强中最小的企业资产都在几十亿美元。我国企业规模小的原因是生产集中度低。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以来存在“大而全、小而全”和盲目重复建设,造成企业经济规模偏小,生产分散,经济效益低下。如世界炼油企业平均年生产规模是533万吨,最大的炼油厂年产可达3000多万吨;而我国116家炼油企业平均年生产规模仅为167万吨;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5%。虽然我国钢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钢铁企业却有1700家之多,占世界钢铁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二。在电子类生产企业中,VCD生产厂家多达600多家。总之,我国大企业规模不大,很难取得规模经济效益,与国外大企业相比自然缺乏竞争力。
6.营销品牌因素
中国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足9%,而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达到15%以上。中国物流成本占GDP的17%~20%,而发达国家仅占10%。中国企业在营销的价值链上处于低端。按美国的数据统计,生产环节所占的利润只有15%,品牌占35%,而分销占了50%。说明目前的中国企业大多数只赚了15%的利润。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缺少品牌优势,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水平。例如2002年中国制鞋总产量达60多亿双,其中出口43亿双,出口金额106.8亿美元。中国皮鞋每双出口均价是法国鞋的1/6、是意大利鞋的1/5。由于缺少品牌,同样是温州生产的打火机,打上温州自己品牌的利润为10%~15%;打上国外一般品牌的利润为20%~30%;打上国外著名品牌的利润为60%~120%。
7.管理水平因素
据统计,全国亏损企业的20%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目前我国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压力主要来自市场,缺乏内在动力,自觉提高管理水平的主动性不够。与跨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在管理上的差距显而易见,主要表现在企业还未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还未拥有企业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与国外扁平化企业相比,中国企业的分工组织集中体现为一个金字塔型集权分层级管理组织,决策权集中高层,一人下令,一部分人执行,一部分人监督管理。当决策者根据经验或模式对计划流程做出认为是正确的设计后,部门和员工只需执行不必思考,只需对流程中的具体环节负责而不用对结果负责。这种模式使人失去自我,失去激励,进而失去竞争力。因此,中国企业有必要由纵向集权管理向横向授权管理发展。
8.跨国经营因素
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水平较低,存在许多不足之处:(1)企业规模小。我国海外企业平均投资水平偏低,大多以中小型项目为主。在所有海外企业中,中方大多数投资在100万美元以下,平均投资规模约100万美元。(2)投资区域相对集中。主要投资在美国和中国香港。(3)对外投资技术含量较低。我国海外企业主要以贸易型和资源开发型为主,制造业相对较少。(4)海外企业效益较差。大多数海外企业仅是国内在外的窗口和接待站,能有盈利的仅占三分之一左右。只有在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等支柱产业中形成一批跨国经营的大公司,才能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